18吋晶圓何時來? 業界吵翻天

上網時間 : 2007年11月09日

業界對於是否向450mm (18吋)晶圓轉移的爭論已經白熱化,半導體設備陣營與一些IC製造商之間的歧見甚至進一步加深,特別是英特爾(Intel)。

在晶片製造聯盟Sematech於美國所舉辦的一場活動上,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協會(SEMI)的聯合生產力工作小組召開了閉門會議,會中IC設備業者提出了對該晶片聯盟具爭議之450mm晶圓計畫的擔憂。其中晶圓設備供應商甚至指出該計畫有缺陷且方向錯誤,並主張向下一代晶圓尺寸轉移,所帶來的成本優勢可說是微乎其微或根本沒有。

Sematech聲稱,IC產業界可透過將300mm晶圓轉移至450mm晶圓,隨著時間推移將每片晶圓成本降低30%。然而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分析師Bob Johnson卻指出,Sematech所假設的成本節省:「是令人質疑的。」

此外應用材料(Applied Materials)基礎工程事業群(Foundation EngineeringGroup)的技術長IddoHadar則表示,450mm晶圓在遙遠的未來也許有發展機會,但他形容Sematech大膽的轉移路線,就像是一列「要去撞牆」的脫軌列車。

Hadar是在SEMI工作小組會議後接受採訪時做出以上評論。據了解,參與該會議的人士包括數家晶圓設備供應商,如應材、Axcelis、ASML、KLA-Tencor,此外日立(Hitachi)、超微(AMD)、Sematech以及台積電(TSMC)等公司代表也有出席,不過英特爾(Intel)則不見人影。

英特爾長期以來就倡導,如果半導體產業要維持摩爾定律(Moore’sLaw),大約在2012年就要需要興建450mm晶圓廠。而台積電與東芝(Toshiba)似乎也是450mm晶圓的支持者。然而,晶圓設備供應商卻已明白表示因為研發的成本太高,不想再開發支援下一代晶圓的機台。這讓晶圓設備供應商及其客戶之間的關係趨於緊繃。

不過晶片製造商們似乎毫不畏懼,VLSI Research執行長G. DanHutcheson透露,其中有部份晶片製造商甚至已向未透露名稱的供應商訂購450mm原型設備。但450mm晶圓的技術研發成本,可能導致其研發時程比英特爾所預期的還要晚。「我預期450mm晶圓會出現,但不會是在2012年;」Hutcheson表示:「我感覺它最晚會在2025年出現。」

兩個提議

Sematech最近公佈了兩項旨在減緩向450mm晶圓轉移之速度的計畫,未明示實施時程;它們分別是「300mmPrime」,和屬於International Seamtech Manufacturing行動的「ISMI450mm」。其中300mmPrime受到較多晶圓設備業者支持,因為它看來可提升現有300mm晶圓廠效率,並因此排擠了業界對450mm晶圓廠的需求。

至於較新也較具爭議的ISMI 450mm計畫,是今年7月在SemiconWest展會上所公佈;該計畫鼓吹晶片製造商開始從300mm晶圓向尺寸更大的晶圓,做更直接的轉移。不過一推出就馬上遭到晶圓設備供應商的抨擊,誰來投資開發下一代晶圓設備的爭論被再次點燃;其中一些公司直接把矛頭對準英特爾,指該公司對Sematech的影響力很大,並指望能從該聯盟手中奪取對450mm晶圓計畫的控制權。

在十月底於美國舉行的ISMI座談會上,Sematech聯盟旗下的公司表示將同時支持300mmPrime和ISMI 450mm這兩個計畫。後來又表示,推動新計畫能把產品製造週期縮短50%,且聲稱每片晶圓的成本可降低降低30%。

Sematech官方婉拒接受筆者的採訪。SEMI的全球標準和技術副總裁John Ellis則在咀嚼ISMI 450mm計畫的相關數字之後指出,Sematech所提出的數字有問題:「這是有問題的。我們對這些數字提出質疑。」

SEMI指出,Sematech的經濟模型假設450mm晶圓設備將與現有的300mm機台吞吐量相同。該模型涵蓋大多數晶圓設備,包括蝕刻(etch)、離子植入(ionimplantation)、檢查和微影。假設每片晶圓上有400顆晶片,根據該模型,每小時吞吐量為150片晶圓的300mm工具能在60分鐘內處理6萬顆晶片,更大的450mm晶圓則可產出920顆晶片。

因此Sematech推論,對於下一代晶圓尺寸,具有相同晶圓吞吐量的450mm設備每小時能處理13.8萬顆晶片,而這也正是該模型有漏洞的地方。應材的Hadar表示,假設更大的晶圓面積要求以更精細的幾何尺寸加工,那麼450mm工具只能期望每小時處理的晶片僅約7萬4,400顆,只比目前的300mm晶圓設備快一點點。
因此,為了滿足Sematech的吞吐量模型,晶片製造商將需要購買兩台450mm設備,而不是一台設備,以處理特殊的製程步驟;Hadar表示,這些附加的成本似乎讓轉移至450mm晶圓可能獲得的好處消失殆盡。

對晶片設備製造商來說,每家工廠需要更多的設備似乎是好消息,但卻有投資報酬率的問題。對於IC設備供應商來說,前一代300mm晶圓設備的研發成本可能需要花30年的時間才能回收,而開發450mm晶圓設備呢?「永遠也得不到回報!」Hadar表示。

因此,AMD負責製造、技術開發和供應鏈的資深副總裁Douglas Grose表示,現有的300mm晶圓廠,有著必須利用至最大限度的壓力。半導體產業界必須持續把重點放在提升這些老晶圓廠的生產率,以及生產週期的縮短上。

Grose表示,目前業界的作法是以25片晶圓為一批,來進行晶圓加工步驟,但大多數工具一次只能處理幾片甚至一片晶圓,也拖慢了整個生產週期。人們提議採用小量製造及單晶圓工具以大幅提升製造效率,但這需要整個產業界的觀念改變。

AMD支持300mmPrime計畫,不過Grose也認為產業界某天將採用450mm晶圓。至於這樣的轉移究竟何時會發生?Grose對《EE Times》的記者表示:「這我實
在不知道,但希望我們不要因此將資源分散到450mm晶圓,而使得300mm技術衰退。」

(參考原文:Call to slam brakes on 450-mm fabs)

(Mark LaPedus)